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活动 汽车活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_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图

zmhk 2024-04-26 人已围观

简介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_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图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_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图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工信部发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工作要点

2.上海新能源汽车政策新指向,本地新能源品牌是未来发展重点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4.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5.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_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图

工信部发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工作要点

       (文/张钰翊)4月16日,车友头条从工信部官网获悉《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点》从三个重点方面在电动汽车安全、电动汽车能耗、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加氢系统、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制定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完成标准体系阶段性建设目标层面,主要从加强标准顶层设计和制定标准工作路径两方面展开。一是以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和新技术创新发展为导向,全面梳理电动汽车在研标准项目和未来五年标准规划,加强重要标准的前期调研和效果评价,集中开展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法规比对工作,确定分阶段建设目标与关键工作节点,完成新能源汽车领域“十四五”标准体系编制工作。

       二是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及实施评估机制。根据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提出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发布《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第三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在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层面,从四个领域分开研究。在电动汽车整车领域,完成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的技术审查,开展在用电动汽车安全性能评价方法及测试规程相关标准的预研;完成纯电动汽车能耗与续驶里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耗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并履行报批程序;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修订立项。

       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枪、加氢口等标准的制定,完成加氢通信协议的标准立项;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等整车标准,低温冷起动、能耗与续驶里程、动力性能等整车试验方法标准,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车载氢系统等关键部件标准的立项。

       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展满足不同需求的动力电池安全试验方法标准的预研,加快动力电池电性能和循环寿命相关标准的立项;开展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标准修订预研,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完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放电规范和梯次利用产品标识等标准的技术审查,征求梯次利用设计指南和回收服务网点建设规范等标准的意见。

       在充换电领域,完成传导充电电磁兼容相关标准的审查与报批,征求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的意见,推动充电连接装置通用要求相关标准的修订,开展大电流充电测试验证工作;加快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互操作性要求与测试、电磁兼容性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完成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标准的审查与报批。

       第三,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提出,首先要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协调。切实履行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框架下法规制定工作组牵头方职责,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第二阶段工作,深入参与电动汽车与环境、燃料电池汽车工作组框架下相关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协调。

       其次,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系统跟踪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车辆委员会(IEC/TC69)及其下属工作组的标准制定进展,以电动汽车安全、动力电池、充换电、燃料电池汽车等为重点,组织国内企业、技术机构和专家积极开展专项研究和技术验证,研提国际标准提案并深入参与制定。

       最后,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依托中欧、中德、中法、中日、APEC等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深化重点领域的标准合作;把握共建机遇,重点加强与东盟、中亚等国家的电动汽车标准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走出去”。

       《要点》强调,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将以推动标准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协同、与技术发展相互支撑,建立国标、行标、团标协同配套新型标准体系为重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海新能源汽车政策新指向,本地新能源品牌是未来发展重点

       1、作为热门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因其环保性和技术强度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中国。本文介绍了我国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重点围绕三类乘用车综合成本、技术瓶颈、污染物排放、补贴和社会运行成本等发展因素,提出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2、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立足资源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改革电动汽车补贴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快布局研发,抢占燃料电池技术制高点传统汽车以汽柴油为燃料,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汽车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排放,已成为造成雾霾天气和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能源消费革命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还能通过替代汽柴油,有效降低对进口石油资源的依赖。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赖新能源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3、本文重点对我国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由于天然气汽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被纳入分析范围。政策方面,我国将把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甲醇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在产业化方面,《中国制造2025》首次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国家级规划,即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零部件量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以及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并开展示范运行。

       4、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在区域内实现小规模运营。考虑到乘用车的采购成本和“燃料”成本,中国的CNG汽车最好,其次是纯电动汽车,最后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与产业发展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成熟度密切相关。中国CNG汽车产业及配套设施成熟。纯电动汽车处于商业推广阶段,充电桩配套设施不完善,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处于发展初期,距离商业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像2008年之后的房地产市场一样迎风而上,各大车企都在马不停蹄地研发着新能源车型。而以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这股趋势还将持续很长一阵时间。

       比如,在刚于昨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就原则同意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会议指出,上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要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竞争发展,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充电桩的设施布局,全力打响上海新能源汽车品牌。

       所以说未来五年,对于使用新能源车型的车主来说,福利和便利程度都会维持以及不断扩大化。所以就着这样的大背景,小编这次就给大家推荐几款时下热门的新能源车型,也让大家赶上一回大热势。

       轿车:ER?6

       补贴后售价:16.28万起

       推荐理由:潮流时尚代表

       虽然现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已经相对普及,但是在新能源的准车主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抱着尝鲜的态度选择了新能源车型,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那么既然要追赶潮流,为什么不选个最新潮的呢?

       今年5月,荣威汽车正式宣布启用“R标”用于其高端新能源车型上面。而在8月中旬,全新R标旗下首款纯电动轿车ER?6正式上市,可以说新鲜出炉。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724/1835/1493mm,轴距为2715mm。算是标准的紧凑型车,正符合当下年轻的人购车需求。

       而在动力方面,ER6搭载一台由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所生产型号为TZ204XS1152的驱动电机,其最大功率为184马力。该车将搭载三元锂离子电池组,NEDC续航里程达到620km。这样的数据,作为市区代步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SUV:?EUNIQ?6

       补贴后售价:17.58万起

       推荐理由:大五座新能源SUV

       说完了新潮座驾再来说说百姓用车。要说现在中国车市最火的车型,还是要属SUV。但在众多SUV中,每款SUV的卖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车主推动力,有的车主推技术,但是作为一款新能源SUV,在“通电”的情况下,动力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起步加速都非常轻松。科技同样也不是问题,新能源车型没有哪个不是全车装满高技术的。作为一款纯电动SUV,?上汽大通MAXUS?EUNIQ?6就非常为消费者着想,在拥有充沛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款“大五座SUV”。

       对于城市用车来说,其车内空间一直都是消费者最在意的一部分。EUNIQ?6的车长为4735mm,拥有同级最长车身长度,为乘客提供了更大的脚部空间以及后备箱装载空间;车宽为1860?mm?,?较大的车身宽度带来了宽敞的横向空间,使乘客乘坐更加舒适;车高为1736mm,让乘客的头部空间更为充裕。而轴距为2760mm,同样是同级最优轴距,为乘客带来了极为宽绰的内部纵向空间。同级别中只有宋Pro新能源的车宽勉强达到EUNIQ?6的尺寸,如果想拥有一款乘坐舒适的纯电动SUV,EUNIQ?6绝对是一款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在动力性能方面,EUNIQ?6搭载了一台最大功率为130Kw,?峰值扭矩310牛·米的电动机。而动力电池则为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锂电池,电池容量为70kWh。同时拥有来自华为的电控系统,支持快充模式。NEDC综合工况续航则为510km,对于日常城市用车完全足够。

       而如果车主需要更大的续航距离,还可以选择EUNIQ?6?PLUG?IN。其NEDC综合工况续航则可达到900km,平均油耗仅为百公里1.5L,同样非常实惠。

       MPV:?EUNIQ?5?PLUG?IN

       补贴后售价:16.58万起

       推荐理由:真七座新能源MPV

       上面提到的EUNIQ?6是一款大空间的SUV。但是作为SUV车型,为了保留一定的道路通过能力,无论如何在车内空间及乘坐感受上都无法和MPV车型相提并论。虽然目前国内市场新能源MPV车型并不多,但仍然有值得推荐的车型,比如这款EUNIQ?5?PLUG?IN,它是唯一一款上海本地品牌的新能源MPV。

       EUNIQ?5?PLUG?IN整车尺寸为4825/1825/1778mm,轴距为2800mm,属于同级别中尺寸较大的车型。EUNIQ?5?PLUG?IN第二排的腿部空间为937mm,第三排为866mm,这在同级别属于非常出众的了,可以保证后排乘客在乘车出行期间拥有极好的用车体验。同级别中,嘉际的第二排座椅就较为窄小,像是坐在板凳上,第三排更是有一种直接坐在地上的感觉,宋max的第三排也有同样不舒服的体验。

       相比之下EUNIQ?5?PLUG?IN就是一款真七座新能源MPV,它还支持第二排座椅滑动功能:可向前滑行距离80mm,向后滑行距离30mm,再加上第三排侧窗视野可见区域684mm*338mm,头部空间充足不压抑,让乘客进入第三排更轻松。

       另外,不仅是乘坐空间,当EUNIQ?5?PLUG?IN第三排座椅升起时,其后备箱容积依然非常可观,车主可以同时放下1个28寸和2个24寸的行李箱,而同级的宋MAX则只能放下一个20寸的行李箱和一个背包。相比之下,EUNIQ?5?PLUG?IN的后备箱容积极大的保证了在满员出行的情况下,车主依然可以携带足够的出行物品。这样的车内空间,无论在汽油MPV还是新能源MPV中都是非常优秀的表现,是真正考虑到每一个座位上的乘客的MPV。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依然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五年,也是越来越多消费者成为新能源车主的五年。相信很快各地政府都会接连推出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家放心购买新能源汽车。而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必然会更加完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1.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2.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

        过去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饱经风霜,疫情反复导致经销商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供应链危机又使得车企被迫停产、减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倒逼成本上涨,车企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系列危机让行业大呼“太难了”!但在部分燃油车减征购置税、新能源车补贴以及各地方刺激汽车消费组合拳的助推下,市场也在逆境中复苏,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3年,身处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社会经历发展重回正轨,汽车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新的发展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划重点。

        加速行业转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双碳”目标以及在产业加速向“新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续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由大做强仍面临较多挑战,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电芯标准不统一、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

        为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同步,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则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受充电桩缺口大、充电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他认为,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我国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整体落后,换电车型研发投入较少、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规格不一、资源共享缺乏基础等问题尚待解决。

        基于此,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后,针对换电车型免征电池部分的购置税。

        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并同步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聚焦碳排放,他认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为此,他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

        供应链问题难解,车企拒绝“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结构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新汽车”时代,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应用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众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车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机仍在蔓延。根据AFS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减产约30.46万辆汽车。AFS预计,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279.89万辆。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将目标瞄准这一领域,致力于缓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冯兴亚建议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推动“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发及应用,并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发端、应用端以及汽车消费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台针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条的鼓励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完善细分领域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

        朱华荣则建议,基于市场化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

        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端,原材料价格疯涨,也成为遏制汽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提出,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资源不足、产业内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限制。

        为此,刘静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加快构建我国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还提到,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聚焦数据安全,为智能汽车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进入智能化阶段,已成为业内共识。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会超过30%,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

        在谈到下半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判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如何为汽车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确定好技术路线,锚定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基于此,今年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进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应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合力迈向中国自动驾驶“智高点”。

        为此,何小鹏建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落地。此外,他还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纲领性规划;鼓励部分地区开展自动驾驶保险创新先行先试;鼓励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参与保险产品创新。

        冯兴亚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建议将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纳入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专项法律。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日益的普及的当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采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他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中国乘用车行业每年突破1000万辆,对车辆安全性能及用车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大要求,建议工信部牵头完善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中国交通特点的评价体系,梳理汽车网络安全评价与验收标准。

        推动车企走出去,稳定汽车消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重要。进入2023年,受补贴退出、消费提前透支、春节假期等影响,汽车市场未迎来开门红,为了提振汽车销量,多地陆续推出促销政策,加大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力度。

        虽然行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走势,最终实现正增长,但稳定汽车消费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之一。

        冯兴亚指出,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整体疲软,补贴及减税政策大面积退坡,消费者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欲望尚未恢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循环消费拉动不足,市场潜力有待激发。

       

        为此,他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并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走向成熟,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汽车循环流通。

        朱华荣则在《关于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改革的建议》中表示,我国汽车消费税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汽车已从原来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汽车消费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他指出,包括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政策多年未变,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我国汽车税费较多,用户购车成本较高;消费税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朱华荣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减半。与此同时,建议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尹同跃则将目光聚焦至出口领域。他指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韩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企业也因此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为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总的来看,走过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逆流而上,走出震荡。进入2023年,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市场迎来平稳开局的当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汽车人也携手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买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你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几大方向介绍如下:

       环保是现在发展的重点,那么在人们选择出行工具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就已经成为了新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电动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开车不受限,全国不限号,购买新能源车免购置税、享受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那么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吧。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两极分化明显

       得益于我国环保事业的纵深挺进,并且开局就迎来了政策补贴,所以新能源车企发展事半功倍。如今,补贴退坡,准入门槛浮动,新能源汽车需求更多却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这无疑是对相关车企的质量和技术等系统“硬件”的新一轮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性能,造车技术,整车服务等领域都将成为各企业的争夺点。如此,新能源车企有没有创新力,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完整产业链就决定了市场份额争夺的最终结果。很显然,在市场加速优胜劣汰条件下,内部分化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一次大清洗。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电动化标签日渐清晰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如今,纵然在续航能力,电池科技,维修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缺陷,但是仍具备超越传统燃油车的先天优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会并存于市场,今后的发展标签依旧会是“电动化”。

       这从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变化中可以初窥端倪,从不到2%到超越传统燃油汽车,业界预计也就是十几年间会发生的变化。如果从环保和耗能的角度来看,只要跨过成本障碍,建起完整的运维体系,纯电驱动的未来蓝图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化联网的未来

       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这样的概念,想必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智能、信息网、自动化这些理念正在走入千家万户,同样的也在渗透汽车行业发展的未来。如果说,无人驾驶汽车从设计到制造都是向未来看齐,那么新能源汽车则是凭借“起步晚”的优势,抢先踏入了科技前沿的领域。

       汽车产业发展到如今,功能化趋势愈发凸显,网联技术就是这种多维度延伸的支线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商为了抢占市场高地,均已布局先进辅驾系统,对接成熟智能网科技,内嵌传感器、雷达等新型配套零部件,致力于为产品增添更多附加价值。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产业链主支线并起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必然不会是一条主干通到底。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的板块主要是整车制造、电池体系以及售后运维。如今,发展需求带来的产业链延伸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添加了众多分支。

       首先,竞争加剧带来了兼并重组浪潮,不管是携资本,携技术,还是携周边产业入局,都会影响到产业链形态;其次,车企与新材料公司合作,车企与智能系统开发商合作,车企与氢燃料科技品牌合作……上下游,左右墙全打通;再者,轻量化、多模式、高智能等标签,直接串联起了新能源汽车现代化产业链的主支线。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有望跃居国际舞台

       实际上,根据专家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有望在接下来的3到5年内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线。作为机动车保有量的一线大国,新能源汽车替代和新增市场潜力颇为可观。消费模式多元化是我国新能源车企“走出去”的优势之一,技术和规模等也有望后续跟进。

       截至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在出口方面陷入瓶颈,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呈现涨势。一般的新能源出口均价低,出口量大,档次较高的纯电动客车出口规模小,但是单价高。也就是说,不论是技术工艺较好的还是平常的都自有其出口优势。而且,新能源车企在对外合作上也非常主动,或是研发合作,或是资本合作,或是贸易合作,不一而足。

       以上是介绍有关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环境保护措施越来越严格,各国相继规定燃油车停产时间,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即使是这样,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需要更平稳的走下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好了,今天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